案例精选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2025-11-10

中国足球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即将迎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足球》报的最新消息,备受关注的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在2026赛季合并,形成一个全新的顶级青少年精英赛事。这次改革的核心亮点在于,新赛事将彻底告别沿用已久的赛会制,转而采取国际主流的周末主客场赛制。这项调整旨在解决目前两项赛事存在的球员重合、俱乐部投入困难、以及赛会制不利于球员长期发展等问题。合并后的赛事年龄段或以U20为基准,并允许一定比例的超龄球员参赛,以更好地衔接一线队需求。同时,改革方案还可能触及全运会足球项目,建议取消U20组别,将重心转移到职业体系和国字号培养,进一步明确各级青训机构的职责定位,力求构建一个以职业俱乐部为核心、更高效、更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青训金字塔。

中国青训“双轨制”下的困境:赛会制与资源内耗

说实话,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但现有的模式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目前,18岁以上的青少年球员主要有两大赛事可踢:一个是U19中青赛,另一个是U21联赛。这两项赛事虽然竞技水平都不低,但最大的“痛点”就是赛会制。所谓赛会制,就是把所有比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方,短时间内打完。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连续性,对球员的成长并不利。你想想,球员们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周集中比赛,平时训练再好,也难以在真实的、高压的联赛环境中得到持续检验和提升。而且,赛会制往往导致球员在短时间内比赛强度过大,容易出现伤病,也难以形成稳定的战术体系和团队默契。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两项赛事还存在球员重合的问题。很多俱乐部在18岁以上的年龄段,其实就那么一批球员。在目前职业俱乐部普遍投入收缩的大背景下,要同时维系两支18岁以上的职业梯队,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少俱乐部干脆就是一支球队,在稍微调整一下球员之后,轮流参加U19和U21的比赛。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球员的比赛负荷不均匀,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这种内耗式的“双轨制”,显然已经不适应中国足球发展的实际需求了。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洲的欧足联最高设置了U19欧洲俱乐部青少年联赛,巴西足协最高也有U20联赛。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年龄段队伍能产出的精英球员,通常也就两三人。所以,18岁及以上青少年球员的赛事,只要有一个顶级赛事就足够了。过多的、重复的赛事,反而会稀释竞技水平,分散俱乐部有限的资源,最终影响到精英球员的成长和输送。合并,确实是当下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面对vsports体育在线官网这些问题,中国足协和中足联终于下定决心,要对青少年赛事体系进行一次“大手术”。初步决定就是将U21联赛和U19中青赛合并为一个顶级的青少年赛事,并由双方联合保障,确保新赛事的顺利进行。这次改革最核心的亮点,也是最让人期待的部分,就是全面实施周末周赛主客场赛制。这可不是小改小革,而是彻彻底底的变革,它将带来多方面积极的影响。

首先,主客场赛制意味着球员们将有机会在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球迷氛围中比赛,这对于他们适应职业足球的复杂环境至关重要。赛会制下,球员们可能一直在同一个地方踢球,缺乏这种多样化的锻炼。而主客场,则能更好地模拟职业联赛的节奏和强度,让年轻球员提前体验到长途旅行、客场作战的压力,以及在主场球迷面前表现的动力,这无疑能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其次,这种持续性的联赛模式,能让教练团队有更多时间去磨合战术、调整阵容,也能让球员们在更稳定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它不像赛会制那样,一场比赛输了可能就直接淘汰,而是允许球队在漫长的赛季中不断学习和修正。

关于新赛事的年龄段,方案是或以U20为基准。这个选择是比较合理的,既能涵盖U19的优秀球员,也能为U21的球员提供平台。考虑到球员的成熟期各不相同,以及一线队年轻队员的比赛需求,新赛事还可能允许一定比例的超龄球员参赛。这个规定非常人性化,它能让一些身体发育较晚但技术出众的球员有更多时间去适应高强度比赛,也能让一些在一线队暂时踢不上球的年轻队员,通过在青年联赛中保持状态,不至于“荒废”在板凳上。说白了,就是给了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和弹性,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

全运会足球改革:精英培养的“减负”与“提速”

这次改革的视野并不仅限于职业梯队赛事,还延伸到了全运会。为了保障这个全新的顶级青少年赛事的顺利进行,方案建议全运会不再设置U20组别。这个提议,其实是基于对青少年成才规律的深刻理解。从逻辑上来讲,球员一旦过了18岁,就应该直接纳入职业体系,辅以国字号体系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省市足协再组织18岁以后的球队去参加全运会,确实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性,甚至可能成为精英球员走向职业道路的“绊脚石”。

取消U20组别后,方案建议未来的全运会足球体系可以交给三大球运动会,并设置三大球U18组的比赛,同时增设三大球U16组的比赛,每年进行。这个调整非常符合中国五级青训中心建设的需要。它明确了省市足协的角色,让他们聚焦于单年龄段梯次组队,参加更具针对性的三大球运动会。这样一来,全运会足球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青训和人才选拔,而那些已经进入职业体系或准职业体系的18岁以上球员,则能心无旁骛地在职业联赛中锤炼自己。这是对精英培养的一种“减负”和“提速”,让不同年龄段的球员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

当前中国的青训体系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发挥体育系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的精英青训一直以职业俱乐部为主,构建了完善的青少年俱乐部金字塔体系和赛事金字塔。虽然目前中国职业青训体系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就是职业俱乐部的投入萎缩,但从长远来看,职业青训仍旧是核心所在。因为它解决了精英球员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未来的职业联赛就业。只有让年轻球员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足球。

中国青训的未来走向:职业俱乐部为核心的精简与聚焦

鉴于当前青少年赛事体系的复杂性,除了这个全新的顶级合并赛事之外,未来的职业俱乐部在青训投入上,也需要更加聚焦。方案提出,职业俱乐部应该聚焦U17职业梯队体系和U15职业梯队体系的发展,并辅以相应的职业梯队赛事。这些赛事不必过于繁琐,关键是要聚焦最高水平的比赛。说白了,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打造更精简、更高质量的青训金字塔,而不是铺得太开,导致资源分散,效果不佳。

从逻辑上来讲,青少年的培训机构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校园足球负责普及和兴趣培养,社会青训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而职业俱乐部和部分体校则承担起精英培养的重任。各地体育局和足协,更多应该承担选拔队伍、训练保障和赛事建设等任务,而不是直接参与日常的培训工作。同样,各级青训中心也不是培训单位,而是保障单位,他们的职责是聚焦精英青训的再提升。这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足球青训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U21联赛和U19中青赛的合并,并推行周末主客场赛制,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朝着职业化、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是对现有问题的一次系统性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度重构。虽然改革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只要方向正确,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中国足球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毕竟,青训才是足球发展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赢了这场,中国足球在青训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虽然还只是初步决定,但方向已经明确。目前职业俱乐部投入萎缩,但长远来看,职业青训依然是核心,因为它解决了精英球员的就业问题,这是根本。合并赛事、主客场制、全运会调整,都是为了让年轻球员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接下来的挑战不小,如何确保新赛事的顺利落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真正提升青训质量,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但从今天的改革信号看,中国足球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敢于做出改变。只要能坚持以职业俱乐部为核心,以球员成长为根本,中国足球的未来值得期待。